通識教育中心自109學年度第1學期起,提出四學期八門課的創新課程規劃,名為「清華通識創新課程與教學研究計畫—以旅讀課程為中心」。
本計畫的內容包括兩大特色:
透過多元感官的觀察以及跨領域知識的研討,給予學習者不同的學習經驗,刺激學習者觀察、思考,並從中汲取經驗與凝聚知識。
透過旅讀課程中學習者的回饋與反思,提供通識中心思考教學現場與研究現場結合後,對於學習者所產生的影響,並由此評估可能的教學方案,作為未來精進教學與發展創新通識課程的參考。
旅讀課程特色
旅讀課程旨在跳脫傳統教室內的通識教育,突破套裝知識的窠臼,期以課堂教學與田野考察相結合的方式,提供學生親身參與的學習機會,經由多元感官的豐富覺察來深化知識與學習經驗;透過探索、發現與感動的過程,促使學生接觸多元知識領域,培養跨領域視野與涵養,具備因應目前日趨複雜的社會與知識跨界發展需求的能力。
每學期將設計主題課程,結合專家講座、實地參訪、小班研討、文獻閱讀等環節,走出教室,進行動態的教育學習,期使學生能將知識活化於生活、真實體驗當代文明活動,實踐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標。
課程主題類型
系列課程列表
課程名稱:旅溯雙城:台南與新竹的自然與人文 課程學期:113學年第1學期 課程說明:「旅溯雙城:台南與新竹的自然與人文」課程為跨校、跨領域課程。由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與成功大學歷史系、踏溯台南辦公室合開共授。課程以台南與新竹作為學習的現場,依照台灣城市發展的脈絡進行,由府城(台南)到竹塹(新竹)認識台灣的自然與人文。藉由雙城的學習範圍,討論台灣由南到北的自然與資源特色,以及生活與產業的連動關係,並思考漢人開發過程與原住民交融、地方動亂以及被殖民的經驗。同時,本課程也透過田野調查的過程養成學習者觀察、統整與觸發的能力,不只是讓學習者作為一個知識的接收者,更讓學習者理解如何創造知識與分享知識。課程也藉由自然與人文的實地觀察,讓學習者參與到地方,由田野中體知地方的問題,並創發解決方案。
學分數:3學分(人文學領域) 授課教師:本課程與成功大學文學院共同開設
修課對象:
|
113(上) 旅讀故宮 【招生網頁】 |
課程名稱:旅讀故宮 課程學期:113學年第1學期 課程說明:「旅讀故宮」課程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作為踏查的對象與學習的場域,借重其豐富的典藏品及營運經驗,希望能幫助學生具體瞭解藝術文物如何在博物館被保存、展示、行銷及推廣應用。上課期間,課程除了安排一系列專題演講,提供有關博物館經營、故宮歷史沿革和院藏文物(包括書法、繪畫、器物、古籍版畫等)的入門基礎知識,還將帶同學實地走訪故宮南、北兩院,親身考察兩院的經營模式、展示的文物、展覽的設計與宣傳、展場的空間規劃以及建築風格。而為了對照出故宮的特殊性,並拓展同學對當今藝術博物館多元化發展的認識,課程參訪的對象還將擴及性質與故宮相異的藝術博物館,如奇美博物館和台南市美術館等。值得一提的是,課程邀來的講者,不單具備解說藝術文物內蘊的厚實學養,更能分享他們多年來在博物館經營、展覽策畫、國際合作、文物檢測與修復、或者在教育推廣及開發文創產品方面的親身經驗與實際案例。期盼透過這種兼顧藝術文物基礎知識與博物館實務經驗的授課內容,讓同學既能認識故宮典藏的各類文物,又能通過故宮這個窗口全面洞悉藝術博物館幕前幕後的實際運作。
學分數:3學分(人文學領域) 授課教師:
修課對象:清華大學大學部學生25名 |
課程名稱:旅讀上海:城市的傳統、現在與未來 課程學期:112學年第2學期 課程說明:「旅讀上海:城市的傳統、現在與未來」是通識教育中心於112學年度新推出的旅讀課程,以上海為學習場域,著眼於城市在傳統現代、西學東漸、革命風潮、抗日戰爭等重要時段,都曾是重要的歷史舞台,希望透過探究與考察上海,研習城市變化的軌跡,同時探究城市發展的可能性。
學分數:3學分(人文學領域) 授課教師:
修課對象:
|
112(上) 旅溯雙城:台南與新竹的自然與人文 |
課程名稱:旅溯雙城:台南與新竹的自然與人文 課程學期:112學年第1學期 課程說明:「旅溯雙城:台南與新竹的自然與人文」課程為跨校、跨領域課程。由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與成功大學歷史系、踏溯台南辦公室合開共授。課程以台南與新竹作為學習的現場,依照台灣城市發展的脈絡進行,由府城(台南)到竹塹(新竹)認識台灣的自然與人文。藉由雙城的學習範圍,討論台灣由南到北的自然與資源特色,以及生活與產業的連動關係,並思考漢人開發過程與原住民交融、地方動亂以及被殖民的經驗。同時,本課程也透過田野調查的過程養成學習者觀察、統整與觸發的能力,不只是讓學習者作為一個知識的接收者,更讓學習者理解如何創造知識與分享知識。課程也藉由自然與人文的實地觀察,讓學習者參與到地方,由田野中體知地方的問題,並創發解決方案。
學分數:3學分(人文學領域) 授課教師:本課程與成功大學文學院共同開設
修課對象:
|
112(上) 旅讀故宮 |
課程名稱:旅讀故宮 課程學期:112學年第1學期 課程說明:「旅讀故宮」課程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作為踏查的對象與學習的場域,借重其豐富的典藏品及營運經驗,希望能幫助學生具體瞭解藝術文物如何在博物館被保存、展示、行銷及推廣應用。上課期間,課程除了安排一系列專題演講,提供有關博物館經營、故宮歷史沿革和院藏文物(包括書法、繪畫、器物、古籍版畫等)的入門基礎知識,還將帶同學實地走訪故宮南、北兩院,親身考察兩院的經營模式、展示的文物、展覽的設計與宣傳、展場的空間規劃以及建築風格。而為了對照出故宮的特殊性,並拓展同學對當今藝術博物館多元化發展的認識,課程參訪的對象還將擴及性質與故宮相異的藝術博物館,如奇美博物館和台南市美術館等。值得一提的是,課程邀來的講者,不單具備解說藝術文物內蘊的厚實學養,更能分享他們多年來在博物館經營、展覽策畫、國際合作、文物檢測與修復、或者在教育推廣及開發文創產品方面的親身經驗與實際案例。期盼透過這種兼顧藝術文物基礎知識與博物館實務經驗的授課內容,讓同學既能認識故宮典藏的各類文物,又能通過故宮這個窗口全面洞悉藝術博物館幕前幕後的實際運作。
學分數:3學分(人文學領域) 授課教師:
修課對象:清華大學大學部學生25名
|
111(上) 旅溯雙城:台南與新竹的自然與人文 |
課程名稱:旅溯雙城:台南與新竹的自然與人文 課程學期:111學年第1學期 課程說明:「旅溯雙城:台南與新竹的自然與人文」課程為跨校、跨領域課程。由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與成功大學歷史系、踏溯台南辦公室合開共授。課程以台南與新竹作為學習的現場,依照台灣城市發展的脈絡進行,由府城(台南)到竹塹(新竹)認識台灣的自然與人文。藉由雙城的學習範圍,討論台灣由南到北的自然與資源特色,以及生活與產業的連動關係,並思考漢人開發過程與原住民交融、地方動亂以及被殖民的經驗。同時,本課程也透過田野調查的過程養成學習者觀察、統整與觸發的能力,不只是讓學習者作為一個知識的接收者,更讓學習者理解如何創造知識與分享知識。課程也藉由自然與人文的實地觀察,讓學習者參與到地方,由田野中體知地方的問題,並創發解決方案。
學分數:3學分(本課程共掛自然科學領域自然科學類&人文學領域人文歷史類) 授課教師:本課程與成功大學文學院共同開設
修課對象:
|
109(上) 地利人和—旅讀新竹自然與人文歷史 |
課程名稱:地利人和—旅讀新竹自然與人文歷史 課程學期:109學年第1學期 課程說明:本課程以歷史與自然環境為主軸,結合藝術、人類學調查與文化資產等議題,組成新竹地方知識的系列課程,以探索作為自然環境的新竹與人類活動的新竹,並從自然環境與歷史的脈絡,討論兩者對生活的體驗、藝術的啟發以及至今產生的影響。課程除了教室授課外,同時也安排田野調查,讓學習者靠自己的腳步與觀察,思考所學習的知識。
學分數: 授課教師:
課程講座:
|
109(上) 台灣味的混種工藝設計再造 |
課程名稱:台灣味的混種工藝設計再造 課程學期:109學年第1學期 課程說明:本課程以地方創生的角度,從台灣傳統工藝、在地文化、文創設計的認識,帶領學生對當代環境與生活態度反思,發展日常器物再造的創作行動。操作上運用「數位科技」融合「傳統工藝」的混種工藝設計方法(Zoran, 2015; Zoran, 2103),引導學生藉由在地文化的認識、文化符號的轉譯,發展出呈現「台灣味」的設計主張,是一門結合設計、文化、科技、藝術、哲學等議題的課程。
學分數:3學分(本課程共掛自然科學領域&人文學領域,若欲選擇歸為自然領域請於大四畢審表提出) 授課教師:黃致傑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