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3(上)「旅溯雙城:台南與新竹的自然與人文」學生成果

 

組別

主題/組員(點擊主題開啟作品檔)

展現形式

評語

輔導老師

隊輔

第一組

旅SO雙城_在丘陵討生活的一群人

IG網站

「旅so雙城」小組展現了高度的實踐性與創意,特別是在文化轉譯與商品化的嘗試中,讓參與者從雙城調查學習中深入探討地方特色,並設計出如扇子等具創意的文化商品,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內容規劃非常多元,涵蓋影音、平面設計及APP 應用,呈現活潑生動的推廣方式,對文化傳播的實踐意義重大。本組探討了北埔、南埔和大內頭社三個社區,但因課程時間未能參加到當地重要的慶典相當可惜,未來若能參與此類重要活動,將能深入挖掘更多的地方文化特色。

清大張繼瑩老師

何旻謙(清大教科系)

李恩灝(清大材料系)

  • 清大:徐曉彤(經濟系)、陳柏熏(材料系)
  • 成大:余昀倢(資源系)、程煜(護理系)、張建梵(歷史系)

第二組

擱淺的神奈川衝浪船_人、河與他們的交匯:以新竹和台南為例

影片

「擱淺的神奈川沖浪船」的成果作品展現了極高的創意性與教育價值,成功運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將河川故事轉譯為適合9-12歲孩童理解的內容。特別是擬人化的河川角色與紙偶表演,搭配有趣的背景與故事,充滿童趣的內容讓人印象深刻。此外,邀請國小學生觀看影片的方式,不僅務實且高效,有助於成果的實際推廣。作品敘事邏輯清晰,圖片設計可愛,內容深入淺出,對目標課群的需求把握得十分到位。未來若能透過更具體的案例或問題討論,讓孩童在欣賞表演之餘能深刻理解河川保護的重要性。

清大游能悌老師

董翔(清大生科系)

  • 清大:林昀澍(工工系)、馬光榮(經濟系)
  • 成大:柳宛妤(法律系)、范晨榆(系統系)、張建梵(醫學系)

第三組

我們是第一組_北埔迷「宗」憶往昔:龍瑛宗的老街踏溯之旅

實境解謎遊戲
線上版

線下版

「我們是第一組」的成果作品是以龍瑛宗的作品、生活背景與北埔地景結合的實境遊戲,寓教於樂,令人感到驚艷。不僅遊戲繪圖精緻,地景照片拍攝也展現出製作團隊的用心,成功讓玩家在遊玩中獲得文學與地方文化的知識。作為文化旅遊的推廣工具,遊戲深度結合歷史與文學,兼具教育與娛樂價值,設計理念十分優秀。未來若能豐富文學與地理的整體脈絡,拓展旅人足跡,將是文化旅遊與文學推廣的範例。

成大楊中平老師

溫家馨(清大電機系)

  • 清大:郭馥瑄(化工系)、楊青峻(材料系)、林楷源(資工系)
  • 成大:林采嫺(心理系)、吳宜芳(法律系)

第四組

我們是第三組_丹尼爾之路

影片1
影片2

「我們是第三組」的紀錄片是模仿美國人丹尼爾在台灣念書時,騎單車到石磊國小教偏鄉小學英文的路程,以此了解偏鄉教育的挑戰與困難。影片中重現丹尼爾的騎行路徑,並輔以石磊國小的學生影像與教學內容,傳遞出丹尼爾的奉獻精神與初心,觸動人心。此外,組員親自前往國小並與校方人員交流,不僅實地體驗了丹尼爾的行動,也在分享大學生活時,啟發了偏鄉學童對未來的想像,這對於建立文化自信有重要意義。紀錄片中若能介紹丹尼爾以及往返的信件,會讓我們感到時間的縱身。騎乘過程若也能放在影片中,更能體會其中的深度實踐與真摯情感。

清大林桂玲老師/張繼瑩老師

王琬媗(清大人社院)

  • 清大:伍亦婕(中文系)、林名延(資工系)
  • 成大:吳琇如(電機系)、陸芷霖(政治系)、鄭秉杰(化工系)

第五組

第五組_環境教育計畫實行-以河川污染為例

網站

「第五組」的成果專題以環境教育為核心,透過網站建置、國小實地教學和問卷回饋,展現了虛實結合的創新教學。針對不同年齡層進行分級教學,並運用繪本閱讀等互動形式,成功將「河川汙染」這一複雜議題轉譯為易於理解的內容,充分體現了知識普及的意義。同學們在實踐過程中克服困難,提升自身認知的同時,也為學童帶來了深具影響力的學習體驗。問卷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為改進教學提供了數據支持,展示出專題製作的縝密與實踐力,特別是教育藍圖的規劃,體現了對長遠目標的考量。若能依據不同年齡設計網頁介面,區分知識的深淺表達,能使這個句話更具延展性。

成大陳志昌老師

何祐萱(清大生科系)

  • 清大:張芷柔(幼教系)、梁瓊芳(化工系)、鄭睿霆(材料系)
  • 成大:張宸語(生技系)、林柏辰(電機系)

第六組

第六組_雙城茶異

Podcast台南篇
Podcast新竹篇

 

「第六組」的科普節目以Podcast為媒介,將雙城的茶文化通過聲音傳遞給聽眾,節目不僅結合了文學創作、田野調查,還深入探討了新竹與台南的茶文化,包括訪問茶莊主人、探討擂茶細節等,細膩呈現了兩地的茶文化特色與歷史背景。這種以地方議題為核心,將物質文化與歷史、文學結合的形式,無疑為聽眾提供了一場豐富且有趣的知識旅程。未來若能加入更多關於茶文化的哲學思考或地方文化對比的獨特觀點,將使節目更具啟發性。改善錄音技術,有助於節目收音的愉悅度。

成大陳文松老師/袁彼得老師

吳佩蓉(清大教科系)

  • 清大:吳以霓(經濟系)、林可婕(不分系)、廖桓毅(電機系)
  • 成大:駱穎玟(資訊系)、楊享濬(生科系)

第七組

海洋嗨漾_現代人與臺灣的海洋──由心出發,以五感體驗海洋

線上策展

「海洋嗨漾」的專題以五感體驗為核心,透過ARCGis系統與科技應用,成功將海洋的多樣性以全方位的方式展現在觀眾面前。結合文學與大眾視角,參與者不僅能從視覺、聽覺,甚至觸覺等層面感受海洋,還號召網眾共同分享海洋照片與經驗,類似維基百科的共作形式,讓專題兼具參與感與延展性,十分令人佩服。若能深入探討五感之間的交互作用,例如看著浪濤與聽潮聲的同步體驗,將使觀眾的感受更具深度。未來在互動性的設計將能使更多人因本網站認識海洋。

清大徐淑賢老師

江宜霖(清大外文系)

  • 清大:游佩綈(材料系)、施閔智(資工系)
  • 成大:張妍庭(企管系)、陳品蓉(工科系)、賴泓佑(化工系)

第八組

卡皮八拉-情境式歷史課 從北埔濟化宮的台籍日本兵看戰爭創傷與身分認同

影片

「卡皮八拉」透過影片形式重現台籍日本兵的歷史,以陳千武的小說為基礎,結合歷史照片與故事情節,展現出對這段沈重認同議題的深刻思考。專題敘事邏輯縝密,對於台籍日本兵主題的掌握相對全面,並且通過問卷調查進行前後測分析,從單純製作影片到研究觀影者回應,很有研究的特色。此外,影片中的感人故事與對比視角,不僅成功喚起觀眾對歷史的同理心,也吸引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回饋,展現了其廣泛的共鳴與影響力。影片結合文獻與實地調查,若能加入更多對於歷史事件背後制度與文化的反思,將使內容更具深度。建議與相關機構如濟化宮合作,或分享調查結果給相關組織,將能擴大專題的社會影響力。

成大劉家幸老師

楊宜林(清大人社院)

  • 清大:黃心俞(工工系)、劉崇佑(物理系)、蔡亞恩(教育學院)
  • 成大:林鈺真(歷史系)、林宏睿(資訊系)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