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林文源

 
 

林文源

林文源

職稱:教授
聯絡方式:03-5162029
E-mail:
wylin1@mx.nthu.edu.tw
領域:

  • 社會理論:位移理論、體制分析、行動者網絡理論(ANT)
  • 醫療社會學:病患行動、慢性病體制、中醫實作與認識空間
  • 科技與社會:工程實作、跨領域教學、人文社會AI研究(HSS AI、公共化AI)

 

 

學經歷

  • Ph.D. in Sociology, Lancaster University, UK
  •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組碩士
  •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士 (清大電機系轉系)

 

歷任職稱

【學術經歷】

  •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5,2010,2014~)
  • 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2021~)
  • 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AI、科技與社會」叢書主編(2021~)
  • 編輯委員,Big data and society (2022-23)
  • 國立台灣大學高等人文社會研究院諮詢委員(2020~2026)
  • 國科會人文社會研究中心諮詢委員(2020~23)
  • 《政治科學論叢》編輯委員會(2021~2022)
  • 科技部人文司社會學門召集人(2018~2020)
  • 科技部人文社會學研究中心諮詢委員(2018~2019)
  •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學術資源與發展委員會(20182019)
  • 科技部人文社會中心學術性專書評議委員(2018)
  • 交大出版社編輯委員會委員(20182020)
  • 科技部人文司《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編輯委員(20182019
  • 《台灣社會學刊》編輯委員、主編(2012~14,2016~2018)
  • Editor,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2012~2019)
  • 《科技、醫療與社會 》副主編、編委(2010~12;2009,2015~2016)
  •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籌委與理事、監事(2008~10,2014~15)
  • 《新批判》編輯委員(2011~13)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訪問(2011,2017)
  • 國科會智慧生活科技區域整合中心 Eco-City USERS Lab & Living Lab 召集人008~12,2010~12)
  • Convener and member of book review editorial board, EASTS(2007~09,10~11)
  • 清大社會學研究所合聘助理教授 (2005~07)     

 

【學術榮譽】

  • 2014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 2014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 2013國科會人文處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
  • 2010國立清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傑出教學獎
  • 2010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傑出教學獎
  • Exemplary Achievements,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2016-2017 R&D REPORT
  • Making an Impact on Technology,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2015-2016 R&D REPORT
  • Exemplary Achievements,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2013-2014 R&D REPORT

 

【服務經歷】

  •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長(2018~2022/01)
  •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2014~2018/01)
  • 政治大學、中央大學、台灣師範大學通識/共同教育、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指導委員(2012~14, 2015~2016, 2018~)
  •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醫療品質暨病安委員會(2011~)
  • 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給付費用門診透析服務研商議事會議(2013~2016)
  • 衛生福利部醫療品質政策諮詢委員會(2012~2016)
  • 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病友協會科技輔具委員會(2010~14)
  • 中央健康保險局透析總額執行委員會(2007~12)
  • 國立清華大學教師會理事(2011~12)
  • 智慧生活科技促進協會理事(2010~12)
  • 署立新竹醫院病患安全委員會(2006~11)
  • 中華民國、新竹市腎友協會、腎友生活品質協會顧問(2005、2006、2013)
  • 台北縣板橋、蘆荻社區大學講師(1999)
  • 新竹少年監獄煙毒勒戒中心講師(1998~99)

 

專長領域

【研究主題】

  • 社會理論:位移理論、體制分析、行動者網絡理論(ANT)
  • 科技與社會:工程實作、跨領域教學、人文社會AI研究(HSS AI、公共化AI)
  • 醫療社會學:病患行動、慢性病體制、中醫實作與認識空間
  • 以下為我對迄今為止的研究工作的說明:
    1、研究歷程:「誰的社會/學,與思考工具?1993-2023的三十年摸索」
    本演講以五個段落分享我從學習社會學迄今的想法,包括位移理論、體制分析,以及參與學術公共化的一些嘗試與反思。
  • 以下為醫療相關研究演講,歡迎參考,請點選題目
    1、反思醫療化理論:台灣中醫脈絡的體制分析觀點
    介紹醫療化理論架構,以及由其歐美脈絡反思理論的在地性與差異。並由體制角度點出台灣中醫的差異,思考如何重新看待醫療化理論命題。
    2、台灣慢性腎病照護地圖:想像慢性腎病的未來
    本演講為台北市醫師公會智庫邀請之交流,因此主要以過去四十年的台灣腎病照護議題,以實務界關懷與當前議題,探討當前臨床與政策的發展。台北醫學大學內科陳振文教授、台中市醫師公會陳文侯榮譽理事長、臺北市立萬芳醫院陳作孝院長、台北市醫師公會張孟源常務理事與談。
    3、朝向協作的體制分析與地圖學方法:以醫療化批判為例
    本演講為於中研院社會所《描繪照護地景》之新書發表會,主要以理論在地實作角度,反思理論批評的方向,台大地理系洪廣冀教授與談。尤其以醫療化批判的理論原生脈絡,以及其在本地旅程為例,闡述《描繪照護地景》的體制分析意涵,以及繪製體制地圖作為參與照護協作的可能性。

    4、描繪照護地景:走過實務與理論地景的方法
    本場次清大社會所主辦,由我簡介本書主要線索,再由蔡博方、曾柏嘉、李韶芬及李丁讚等師友提供評論與回應之交流,提到專業、權力、批判(邊緣戰鬥),以及照護等主題。
    5、想像政策體制:台灣慢性病照護中的衛教、醫療、公衛與管理
    本演講為針對各種專業視野在慢性病防治中的角色與競逐,前半段以糖尿病照護往之發展為例,介紹如何以不同旅程角度定位政策地景,後半段進一步介紹各種專業視野之競逐,並提出「小心的政策」與協作的嘗試。
    6、
    台灣慢性病臨床指引的引介與在地位移:三種模式
    本演講介紹台灣高血壓糖尿病與慢性腎病防治體制中,臨床指引引介與相關在地化議題。其中包含比較跟隨、著眼本土接軌國際,以及自我後進等模式。最後並提出期望以地圖學方式描繪在地歷史和問題脈絡,以定位各種不同在地模式作為社會學研究的目標。
    7、從照護邏輯到地景:台灣衛教專業發展的啟示
    本次演講聚焦在二十世紀中葉起,台灣多種醫療、公衛、衛教、政策與社會行動者如何引介與在地化慢性病醫療,尤其是其中衛教師專業如何在防治與衛教政策落實到制度、院所、社區與病患生活等第一線實作的過程,以此案例探討專業化過程與當前議題。
  • 以下為人文社會與AI公共化演講,歡迎參考,請點選題目

    1、AI 時代的人權之戰:以大眾角度,分析AI的治理與政治性,以及如何抵抗的策略,請參見專書論文〈公共化AI〉
    2、公共化AI:你我可以做什麼:如何重新想像AI的科技社會系統,以及各種公共化案例,請參見期刊論文〈AI的能與不能:以醫療與照護為例發揮人社想像力〉
    3、位移AI、重組人性 想像AI政治性與公共性:以行動者網絡理論(ANT)的位移觀點談杜靈思考機器實驗,以及AI公共化的位移。請參見期刊論文〈STS如何介入AI:ANT取徑朝向AI公共性的思考實驗〉
    4、高等教育的AI公共化:STS的基礎設施與公民科學觀點:針對政策與教育規劃角度,談AI公共化為何應該成為高等教育的基礎設施,請參見專書論文〈高等教育的AI公共化:STS的公民科學與基礎設施觀點〉、推廣發表〈淺談A I時代的台灣優勢與發展策略〉
    5、社會學如何想像AI與其公共化
    (1)5分鐘版:〈AI時代的公共社會學〉,於台灣社會學會「公共社會學系列」,請參見〈朝向人社理想的AI時代革命〉
    (2)60分鐘版:針對社會研究者展望AI時代的在地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議題,請參見專書論文〈朝向人社導向的AI 探索〉
    6、誰的AI?AI時代的Inter-promprivity:本演講以互為主體的社會共存基礎,由AI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的想像,提出AI做為非人行動者對人文社會的七種相互提示,包括:科技—社會想像力、誰的AI、協作、公共性、基礎設施、生態圈與週期等面向,藉此探索AI做為技術物、科技—社會系統,以及時代革命等意涵。
    7、AI與照護的未來:人文社會的三種觀點:本演講以人文社會領域關注的體制與價值角度為基礎,探討當前AI發展對於醫療照護的影響與反思。聚焦將AI視為工具、科技—社會體制、時代革命的三種視野中,我們如何立基於在地多重醫療理念與現實,想像AI的能與不能,並進而以三種視野拓展對AI的想像。希望有助於對稱地在期盼AI醫療突破之外,拓展更多對在地多元知識與技術協作的想像。
    8、想像AI教學的三種視野:人社課程指令集教學為例:本演講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以人文社會領域關注的體制與價值角度,聚焦將AI視為工具、科技-社會體制、時代革命的三種視野中,我們如何拓展當前生成式AI的想像,不侷限於資本化的產品或是陷入思考外包,而過度依賴生成式AI的問題。第二部分以「科技與社會」課程為例,分享清大人社AI中心開發的「人文社會課程之生成式AI指令集-種子範例」以及「跨領域個案研究指令集」,希望拋磚引玉,激發更廣泛的在地人文社會與AI協作教與學的想像,並培育更多元的AI協作者,有助於在地AI公共化的未來。
    9、生成式Ai融入跨領域課程設計與實作:本演講介紹清大人社AI中心發表的「人文社會課程用生成式AI指令集範例」(「人社課程用生成式AI指令範例:通用版」、「人社課程用生成式AI指令範例:邏輯與論證示誤版」,以及「人社課程用生成式AI指令範例:科技與社會」),並進一步介紹「跨領域個案研究協作指令集:科技與社會」課程之開發理念與使用步驟。
    10、公共化AI:簡介公共化AI專案的推動與生態圈意涵,請參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網頁,尤其是「公共化AI」以及「學門推廣工作坊」。

 

【社群參與】

  • 通識教育學會
  • 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
  • 社會學會

 

【專題研究計畫】

  • 2018主持人:「連結疾病地景:在地醫療體制位移與轉變」專書寫作計畫(三年期)
  • 2016主持人:當代中醫多元實作與體制變遷:以實作經驗為基礎發展另類知識空間的考察(四年期)
  • 2015主持人:打造疾病、治理社會:台灣當代慢性病的專業、組織與政策體制變遷(三年期)
  • 2013主持人:反思醫療社會學: 由當代中醫醫療體制、專業與知識實作發展的對稱性提問(二年期)
  • 2013主持人:醫療治理建構中的公眾科技理解: 以衛教之實作文化為例(三年期)
  • 2010主持人:變遷中的工程研發實驗室: 場域變遷、研究者生涯與科技物軌跡(三年期)
  • 2008主持人:實驗室初探: 工程實驗室文化、實作能力與實作理性(二年期)
  • 2006主持人:「行動中的身體: 血液透析操作中的轉化性行動能力」專書寫作計畫(兩年期)
  • 2005主持人:描繪社會性的紋理: 以血液透析病患團體為例(一年期)
 
【研究領域規劃計畫】
  • 2024主持人:「公共化AI:人社跨領域的落地應用及問題探索」(兩年期)
  • 2021主持人:「公共化AI II:朝向公共化的生態圈」(兩年期)
  • 2020主持人:「打造公共化AI:人文社會跨領域AI資料中心推動」
  • 2019~2021主持人:科技部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人文社會AI跨領域研習營」
  • 2020共同主持人:「新冠肺炎影響之人文社會反思與治理」整合型計畫;請見記疫網站、Fb搜尋「記疫」
  • 2019共同主持人:人工智慧的創新與規範: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互作用跨領域專案計畫(三年期)
  • 2018主持人:Say Hi to AI:人文社會跨領域導向之 AI 研究方向與研習營規劃
  • 2018主持人:社會學門規劃研究推動計畫(三年期)
  • 2015 共同召集人:教育學門學術研習營規劃案
  • 2006主持人:教育部顧問室中綱計畫: 理工醫護STS課程調查計畫之工科類子計畫
 
【產學合作計畫】 
  • 2017主持人: 符號系統培訓指導方案(一年期)
  • 2007主持人:腹膜透析病患實作經驗調查計畫(半年期)

 

【跨領域研究與教學計畫】

  • 2009共同主持人: Eco-City: 健康樂活城”智慧行動生活科技區域整合中心(四年期)
  • 2008共同主持人:下世代e化衛浴設施之創新技術開發以及先導性人文研究(三年期)
  • 2007共同主持人:智慧型行動輔助居家照護機器人研發(三年期)
  • 2007共同主持人:教育部顧問室中綱計畫: 科技與社會跨領域教學計畫(二年期)

 

【優質通識課程計畫】

  • 2010主持人:社會文化分析
  • 2006主持人:實作課程類(科技與社會)
  • 2005主持人:科技與社會

 

論文著作

(A)期刊論文

  • 林文源,2024,【人文處學門增能方案】實現公共化AI的未來,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25(2):12-17。(非經審查)
  • 林文源,2023,〈STS如何介入AI:ANT取徑朝向AI公共性的思考實驗〉,《科技、醫療與社會》36:233-270
  • Wen-yuan Lin, John Law, 2022, Thinking differently with Chinese medicine: ‘Explanations’ and case studies for a postcolonial STS,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52(4) :491-511. Open access/免費全文
  • 林文源,2022,〈「記疫」:朝向公共化的在地認識論〉,《思想》44:155-160。
  • Liubov Chernysheva, Endre Dányi, Marisol de la Cadena, Judith Farquhar, Solveig Joks, Shiaki Kondo, Lili Lai, John Law, Wen-yuan Lin, Bruno Magelhães, Santiago Martínez Medina, Amade M’charek, Annemarie Mol, Olga Sezneva, Heather Swanson, Liv Østmo, 2020, Translating a title: On other terms,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Monographs, 68(2), 283–286.
  • Lin, Wen-yuan, 2020, War and balance: Following shi and rebalancing militant English-language knowing apparatuses,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Monographs, 68(2) 341–355
  • 林文源,2019,〈醫療實作的社會學:在地醫療—社會想像及實作對批判的啟發〉,《台灣社會學刊》65:127-178。
  • Wen-yuan Lin and John Law,2019,Where is East Asia in STS?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2019) 13 (1): 115-136.
    2020年國際STS學會與歐洲技術研究學會雙年會4S/ EASST 2020 CONFERENCE 的大會籌劃的主軸座談「Locating matters」引用之兩篇主軸論文之一。另一為Provincialising STS
    *本文與Provincialising STS?同為Tapuya: Latin Americ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專輯焦點對話主軸論文,請見Tapuya 2(1)專輯:
    – Leandro Rodriguez Medina , Welcome to South-South dialogues: an introduction to a collaborative project betwee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d Tapuya: Latin Americ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 Antonio Arellano-Hernández & Laura Maria Morales-Navarro, Where are STS outside Euroamerica? The postcoloniality of the anthropic dimension and the anthropologic scope
    – Hebe Vessuri, Crises that mismatch canons in science: provincialization, transnationality, conviviality?
    – Jorge Gibert Galassi, Discussing the symmetry principle: towards a realist dialogue inside global STS theory
  • 林文源,2019,〈AI的能與不能:以醫療與照護為例發揮人社想像力〉,《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0(2):99-103 (非經審查文章)
  • 林文源,2018,〈中醫做為方法:STS 如何向多元中醫學習?〉,《科技、醫療與社會》27:7-58。
  • 林文源,2018,〈定位差異:以糖尿病衛教佈署為例〉《台灣社會學》36:71-135
  • 林文源,2018,〈醫療的政治性〉,《科技、醫療與社會》26:115-84。
  •  Law, John, and Wen-yuan Lin. 2018. Tidescapes: Notes on a Shi(勢)-Inflected 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World Philosophies. 3 (1): 1-16.
  • 林文源,2017,〈地方化後殖民:在地經驗、認識空間與實作本體論〉,《科技、醫療與社會》 24:203-212。
  • Lin, Wen-yuan, 2017, Shi (勢), STS and Theory: Or what can we learn from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42(3): 405–428.
  • 林文源,2017,〈把疾病帶回來? 病患實作中的多元疾病客體化〉,《台灣社會學》33: 1-62。
  • John Law* and Wen-yuan Lin, 2017, The Stickiness of Knowing: translation, postcoloniality and STS,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11(2): 257-269.
  • Law, John* and Wen-yuan Lin, 2017, Provincialising STS: postcoloniality, symmetry and method,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11(2): 211-227.
    2020年國際STS學會與歐洲技術研究學會雙年會4S/ EASST 2020 CONFERENCE 的大會籌劃的主軸座談「Locating matters」引用之兩篇主軸論文之一。另一篇為Where is East Asia in STS?
    *本文與Where is East Asia in STS?同為Tapuya: Latin Americ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專輯焦點對話主軸論文,請見Tapuya 2(1)專輯
    *本文為Provincialising STS? A view from Latin America, ESOCITE Congress (Latin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Social Stud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論壇焦點對話主軸論文,請見:
    -Hebe Vessuri, Provincialising STS? A View from Latin America: A Note on Workshop,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2019): 1–9
    *本文為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專輯焦點對話主軸論文,請見EASTS 11(2)專輯:
    – Warwick Anderson, Postcolonial Specters of STS
    – Judith Farquhar, STS, TCM, and Other Shi (勢)
    – Atsuro Morita, Encounters, Trajectories, and the Ethnographic Moment: Why “Asia as Method” Still Matters
    – Ruey-Lin Chen, This Way Does Not Come to the Point: Comments on “Provincializing Sts: Postcoloniality, Symmetry, and Method”
  • 林文源,2016,〈旅行的意義〉,《科技、醫療與社會》 23: 67-76。
  • 卯靜儒、方永泉、游美惠、王麗雲、林文源,2015,〈教育學門研究人才概況、議題趨勢及學術研習營課程介紹〉,《教育研究集刊》61:105-130。
  • 林文源,2015,〈醫療化的實作本體論:台灣慢性腎病衛教實作的體制分析〉。《台灣社會學刊》57:85-127。
  • Lin, Wen-yuan* and John Law, 2015, We Have Never Been Latecomers!? Making Knowledge Spaces for East Asian Technosocial Practices,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9(2): 117-126.
  • 林文源,2015,〈跟著STS去旅行〉,《科技、醫療與社會》21:9-13。
  • 林文源,2015,〈正視在地知識空間:位移方案與理論化在地的問題性。〉,《台灣社會學刊》,56:219-231。
  • Lin, Wen-yuan* and John Law, 2014, A Correlative STS: Lessons from a Chinese Medical Practice,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44(6):801-824.
  • 林文源,2014,〈對稱化醫療社會學:STS對健康、醫療與疾病研究的啟發〉,《科技、醫療與社會》19:11-72。
  • Law, John*,Geir Afdal, Kristin Asdal, Wen-yuan Lin, Ingunn Moser and Vicky Singleton,2014, Modes of Syncretism: Notes on Non-coherence,Common Knowledge 20(1):172-192.
  • 林文源,2013,〈打造科技、打造人:後進實驗室的追趕實作文化與人材培育〉,《文化研究》17: 159-214。
  • Lin, Wen-Yuan, 2013, Displacement of Agency, Science Technology Human Values 38(3):421-443.
  • 林文源,2012,〈醫療化理論的後進國批判〉,《台灣社會學》24:1-53。
  • Lin, W-Y*, Lin, C-T, Chen, R-T, and Y-H Wang, 2012,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ers in Living Lab Constru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Smart Technology 2(3): 231-40.
  • 林文源*、陳晉煦,2012,〈單車品味政治〉,《台灣社會學刊》49:109-68。
  • 林文源,2011,〈台灣透析醫療社會力的歷史轉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1:129-186。
  • 林文源,2010,〈由非現代政治的難題到在地策略:評《我們未曾現代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0:110~132。
  • Law, John* and Wen-Yuan Lin, 2010 , Cultivating Disconcertment,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58(s2):135-53.
  • 林文源,2010,〈轉變病患行動能力佈署:以台灣透析病患團體為例〉,《台灣社會學》20:40-99。
  • Lin, Wen-Yuan, 2009.Problematizing the Experts: The One-Dimensional Engineer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Users and its Contextual Frameworks,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3(1):73-90。
  • 林文源,2009,〈腹膜透析隱形實作與軌跡〉,《台灣社會學》17:1-59。
  • 林文源,2008,〈腹膜透析推廣與病患選擇:一個動態歷程觀點〉,《腎臟與透析》20(1)。
  • 林文源,2007,〈通識課程的規劃、整合與發展:以清華大學通識中心「科技與社會」課程規劃為例〉 ,《通識教育季刊》12 (4):19~54。
  • 林文源,2007,〈論行動者網絡的行動本體論〉,《科技、醫療與社會》4:65~108。
  • 林文源,2006,〈漂移之作:由血液透析病患的存在與行動談社會本體論〉,《台灣社會學》12:69-140。
  • 周平*、林文源,2004,〈科技建構、生命政治與生死分界的空性〉,《南華通識教育研究》2:95-119。
  • 李丁讚*、林文源,2003,〈社會力的轉化: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57-119。
  • 林文源,2001,〈醫療化再思考〉,《台大社會學刊》29:231-50。
  • 李丁讚*、林文源,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台灣環境權感受的歷史形成;1970-86〉,《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133-206。   

 

(B)專書、編輯與其他論文

[專書]

 

[編輯專著]

  • 林文源、王道維、杜文苓、李建良編,2024, 《公共化AI:思維、協作與法制的基礎設施》,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 李建良、林文源編,2022,《人文社會的跨領域AI探索》,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 林文源與記疫團隊主編,2022,《記疫:臺灣人文社會的疫情視野與行動備忘錄》,大塊文化出版。
  • 林文源,郭文華,王秀雲,楊谷洋編,2022,《科技社會人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 林文源、林宗德、楊谷洋、程惠芳編,2020,《寫給青春世代的STS讀本2: 餐桌上的食安風暴》,交大出版社。
  • 林文源、林宗德、楊谷洋、程惠芳編,2019,《寫給青春世代的STS讀本1:直擊公民參與第一現場》,交大出版社。
  • 林文源、林宗德、楊谷洋編,2018,《科技 社會 人(三):STS 跨域新驛路》,交通大學出版社。
  • 林文源客座主編,2016,「從醫療化到在地知識空間」專輯二,《科技、醫療與社會》23期。
  • 林文源客座主編,2015,「從醫療化到在地知識空間」專輯,《科技、醫療與社會》21期。
  • Lin, Wen-yuan and John Law (eds), 2015, Making Knowledge Spaces for East Asian Technosocial practices II:Situatedness,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9(4).
  • Lin, Wen-yuan and John Law (eds), 2015, Making Knowledge Spaces for East Asian Technosocial practices I:Circulatio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9(2).
  • 林文源、楊谷洋、陳永平、陳榮泰、駱冠宏編,2014,《科技 社會 人(二):STS 跨域新挑戰》,交通大學出版社。
  • 林文源、林進燈、陳群典編著,2012,《把生活帶進實驗室:跨領域研發與研發》。新竹:交大出版社。
  • 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育編,2010,《科技社會人:STS 跨領域新視界》。新竹:交大出版社。

 

[其它]

  • 林文源、王道維、杜文苓、李建良,2024,〈導言:公共化AI 的必要性〉, 《公共化AI:思維、協作與法制的基礎設施》, 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頁1-26。
  • 林文源、李建良,2022,〈朝向人社導向的AI 探索〉,於《人文社會的跨領域AI探索》,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 林文源,2022,〈高等教育的AI公共化:STS的公民科學與基礎設施觀點〉,於《AI在教育領域應用》,財團法人中技社,頁63-77。
  • 林文源,2022,〈公共化AI〉,於《AI來了LAW變了!》,台北: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
  • Law, John and Wen-yuan Lin. 2022, “Care-ful Research: Sensibilities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 Pp.127-141 in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Vol. 2), edited by Uwe Flick. Australia: SAGE Knowledge.
  • 林文源,2022,〈小心AI:從諍友到盟友的人文社會介入〉,《懲罰貧窮》推薦序,寶鼎出版社,頁10-13
  • 林文源,2021,〈民主自耕農:「武漢肺炎」論述的在地感知與分析題綱 〉,《中國大外宣與資訊滲透》,稻鄉出版社,頁81-130
  • Lin, Wen-yuan, 2019, What might ANT learn from Chinese medicine about difference? In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Actor-network Theory, Edited by Anders Blok, Ignacio Farias, Celia Roberts. Routledge.
  • 林文源,2019,〈與內在的他者重啟對話〉,《野犬傳命:在澳洲原住民的智慧中尋找生態共存的出路》序。紅桌文化。
  • 林文源,2019,〈推薦序:基因體科技—社會地景的在地旅程〉,《台灣的後基因體時代:新科技的典範轉移與挑戰》,交大出版社。
    林文源,2019,〈給青春世代的STS 備忘錄〉,《寫給青春世代的STS讀本1:直擊公民參與第一現場》,交大出版社。
  • 林文源,2018,〈回應:作為在地實作的使用手冊 〉,於安瑪莉‧摩爾著,吳嘉苓等譯《照護的邏輯:比賦予病患選擇更重要的事》。左岸文化出版社。
  • 林文源,2018,〈社會與科技創新導讀〉,於林文源、林宗德、楊谷洋編,2017,《科技 社會 人(三):STS 跨域新驛路》,交通大學出版社。
  • 林文源,2015,〈掙脫怪異知識空間:從醫療化理論到在地處境〉導讀,於Peter Conrad著,許甘霖等譯《社會的醫療化》,頁18-72。
  • 林文源,2015,〈探索「科技與社會」的實作分析方法與教學〉,於梁佳祺主編《大學營養學分:遇見16堂不一樣的通識課》,萬卷樓出版。
  • Wen-yuan Lin and John Law, 2015, Symptoms, in Mark Salter ed. Making Thing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Minnesoda Press.
  • 林文源,2014,〈期待科技社會人:回應跨領域新挑戰〉於《科技 社會 人(二):STS跨域新挑戰》,交通大學出版社。
  • 林文源,2014,〈何謂需求/障礙:使用者作為方法〉於《科技 社會 人(二):STS跨域新挑戰》,交通大學出版社。
  • 林文源,2014,〈台灣為何沒人才?人才危機的體制與文化根源〉,《巷子口社會學》,大家出版社。
  • Wen-yuan Lin and John Law, 2013, ‘A Correlative STS? Lessons from a Chinese Medical Practice’, CRESC Working Paper 128.
  • Wen-yuan Lin and John Law, 2013, ‘Making things differently: on ‘modes of international”, CRESC Working Paper 129.
  • 林文源,2012,〈關鍵字:ANT〉,於《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群學出版社
  • 林文源,2012,〈導論〉,於《我們未曾現代過》,群學出版社。
  • 林文源,2011,〈病患權益運動史:以台灣透析病患團體為例〉。收錄於「醫學史課程基本課程綱領」線上資料庫。
  • 林文源,2010,〈革新中的通識教育:一段正在發生中的歷史〉導讀,《革新中的通識教育》,國立編譯館。
  • 林文源,2010,〈使用手冊〉,於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育編,《科技 社會 人:STS 跨領域新視界》。新竹:交大出版社。
  • 林文源,2010,〈工程實驗室研發中的工程社會學與其根源〉,於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育編,《科技 社會 人:STS 跨領域新視界》。新竹:交大出版社。
  • Lin, Wen-yuan, 2010, Book review on Making Comminity Work,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3, No.2.
  • 林文源,2009,〈「科學、技術與社會」課程設計與改革〉,於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教學卓越中心編,《績優通識課程與教學革新》,台中: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 李丁讚與林文源,2008,〈社會力的轉化: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收錄於邱延亮編,《運動作為社會自我教習:台社社會運動讀本》。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出版社。
  • 林文源,2008,〈漂移之作方法論:初論〉,收錄於《日常生活的質性研究》,周平與蔡宏政編。嘉義:南華大學社教所。
  • 林文源,2008,〈醫療知識與權力〉篇章導讀,《醫療與社會共舞》,成令方、傅大為,林宜平編。群學出版。
  • 林文源,2008,〈專屬個人的知識的轉化〉,《醫療與社會共舞》,成令方、傅大為,林宜平編。群學出版。
  • 林文源,2008,〈漂移中的透析醫療技術〉,《醫療與社會共舞》,成令方、傅大為,林宜平編。群學出版。
  • 林文源,2007,〈從鬥雞到實驗室:由後現代轉向談詮釋實作理性的開展〉,《後現代轉變與質性研究方法》,周平等編。南華大學社教所。
  • 林文源,2006,〈描繪醫療文化的紋理〉,《質性研究的越界》,周平、齊偉先編。南華大學社教所。
  • Lin, Wen-yuan. 2005. Bodies in Action: The Multivalent Agency in Hemodialysis. Deaprtment of Sociology and Centee for Science Studies. Lancaster, Lancaster University. Ph.D thesis.
  • 謝小芩、林文源、周平、張明純、張輝潭與王佩芬,2001,《現代社會,下》,高中社會科教育部審 定教科書,三民出版社。
  • 謝小芩、林文源、周平、張明純、張輝潭與王佩芬,2001,《現代社會,下:教師手冊》,高中社會科教育部審定教師教學參考用書,三民出版社。
  • 謝小芩、林文源、周平、張明純、張輝潭與王佩芬,2000,《現代社會,上》,高中社會科教育部審定教科書,三民出版社。
  • 謝小芩、林文源、周平、張明純、張輝潭與王佩芬,2000,《現代社會,上:教師手冊》,高中社會教育部審定教師教學參考用書,三民出版社。
  • 林文源,1998,《To Be or Not To BE:長期洗腎病患的生活、身體經驗》, 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C)翻譯

  • 參與翻譯團隊,2013,中文翻譯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我們未曾現代過》,群學出版社。
  • 林文源,2002,中文翻譯Foucault and Queer Theory, by Tamsin Spargo.《傅科與酷兒理論》,貓頭鷹出版社 。
  • 林文源,2002,中文翻譯Robo sapiens: Evolution of a New Species, by Peter Manzel and Faith D’ Aluisio. 《機器人的進化: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學的新世紀》,商周出版社。       

 

(D)研討會論文

  • 林文源,2021,〈民主自耕農:「武漢肺炎」論述的在地感知與分析題綱〉,中國之『大外宣』與資訊滲透研討會,台灣教授協會,台北:台大集思會議中心。
  • 林文源,2020,〈位移AI、重組人性〉,AI與人性論壇。台大:台大高等研究院。
  • 林文源,2020,〈慢性病的政治性〉,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 張筱梅、洪素萱、王蓉瑄、李雅雯、謝小芩、林文源,2019,〈建立知識社群為核心的文化地景:初探清大圖書館校史與典藏展望〉,清大:第四屆竹塹學研討會。
  • 林文源,2019,看見照護的差異。「醫學與社會」理論暨實務研討會。中山醫學大學。
  • 林文源,2018,〈台灣糖尿病專業技能網絡變遷〉。交通大學:台灣社會學年會。
  • 林文源,2018,〈實作中的醫療-社會學:行動者網絡理論的連結取徑〉。中山醫學大學:醫療與社會研討會。
    林文源,2018,〈重組醫療-社會性:行動者網絡理論的本體論批判〉。成功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
  • Wen-yuan Lin, 2017,Provincializing Theory-method Assemblage: An agenda. Asia Theories Forum. Taipei: NTU.
  • 林文源,2017,〈After the critical moves of ANT: Or how to re‐deploy ANT with Chinese Medicine?〉,「批判理論之後」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
  • 林文源,2017,〈正視差異:以糖尿病衛教佈署為例〉,台灣社會學會年會,台北:輔仁大學。
  • 林文源,2017,〈Kayaking through the drifting flows: How ANT is mattering for Taiwan and vice versa〉,Bruno Latour 訪台工作坊,中央研究院。
  • 林文源,2017,以中醫做為方法:STS如何向中醫的多元經驗模式與認識規範學習?台灣科技與社會學會年會。高雄:高雄醫學大學。
  • Lin, Wen-yuan, 2017, Thinking from/for the global East: Or what we can learn from Chinese Medicine? Critical Theory International Forums. Taipei: NTU.
  • 林文源,2016,醫療的政治性。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台南:成功大學。
  • 林文源,2015,〈朝向疾病客體的社會學〉,台灣社會學會年會,高雄:中山大學。
  • 林文源,2015,Learning from Others: Reasoning as propensity in Chinese Medical practices.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台北:中央研究院。
  • 林文源,2014,〈拓展中醫知識空間〉,「生命醫療史與醫籍文獻」學術沙龍暨青年學者研討會。桃園:中原大學。
  • Law, John* and Wen-yuan Lin, 2014, Chakrabarty’s Problem, in Critical Sociology: 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Challeng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Goethe-University Frankfurt am Main
  • 林文源,2014,〈台灣慢性腎病衛教實作的體制分析〉,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新竹:交通大學。
  • 林文源,2013,〈對稱化醫療社會學〉,社會學年會。台北:政治大學。
  • 林文源,2013,〈什麼是障礙/需求:使用者做為方法〉,2013年身心障礙研究工作坊。台北:台北大學社會系與社會工作學系 。
  • 林文源,2013,〈打造STS-inside的科技社會人〉,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台北:台灣大學。
  • Lin, Wen-yuan, 2012, Displacement of agency. Presented in The 4th EAS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ngaging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aipei: Yang-Ming University.
  • 林文源,2011,〈台灣慢性腎病照護體系的建立與其社會意涵初探〉。中正跨領域哲學講座。嘉義:中正大學。
  • 林文源,2011,〈跨領域研究的多元方法:追溯醫療體制的轉型〉。質性研究工作坊。嘉義:南華大學
  • 林文源,2011,〈如何帶回使用者:朝向STS indise的思考〉。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台北:陽明大學。
  • 林文源,2011,〈醫療場域與行動者變遷〉。「醫療與社會」理論暨實務研討會。台中:中山醫學大學。
  • 林文源,2011,〈從透析醫療社會力到慢性腎病防治體制:醫療體制變遷中的病患、專業,與國家〉。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 林文源,2010,〈台灣透析醫療社會力的轉變〉。「台灣社會學年會」。台北:輔仁大學。
  • 林文源,2010,〈從醫療實作觀點理解腹模透析患病軌跡〉,「九十九年度臨床醫療教育訓練課程系列之醫療田野中的質性理論、方法與實作工作坊」。嘉義:嘉義基督教醫院。
  • 林文源,2010,〈台灣透析醫療社會力與醫療品質〉。「科技、醫療與社會」工作坊。桃園:長庚大學。
  • 林文源,2010,〈實驗室技術實作軌跡:以微重量感測技術為例〉,「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 林文源,2009,〈醫療社會力的歷史轉變〉,「醫療科技與社會工作坊」。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 林文源與陳晉煦,2009,〈單車品味政治學〉,「台灣社會學會年會」。台北:東吳大學。
  • Law, John and Wen-yuan Lin, 2009, Cultivating Disconcertment. Imagining the political/The politics of imagination: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100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U.K.
  • 林文源,2009,〈何謂實驗室:動態歷程的思考〉,「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台南:成功大學
  • 林文源,2008,漂移之作分析方法:朝向多視野的思考,「質性研究方法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社教所。
  • 林文源,2007,〈意向性佈署:重探病患行動能力的構成〉,「台灣社會學年會」。台北:台灣大學。
  • 林文源,2007,〈從鬥雞到實驗室:由後現代轉向談詮釋實作理性的開展〉,「後現代轉變與質性研究方法」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與社教所。
  • Lin, Wen-yuan, 2007. Realization of Trainees’Agency in the Driftworks of Engineering Laboratory, Workshop on Ian Hacking. NTHU, Hsin-chu.
  • 林文源與楊谷洋,2007,〈STS課程現狀與分析〉,STS課程北部研習營。北投:陽明大學。
  • 林文源,2006,〈描繪醫療文化的紋理〉,「質性研究方法」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社會所。
  • 林文源,2006,〈醫療操作與病患行動能力:物質、知識與身體〉,「STS構思、教學與實踐研習營」,「科技、醫療與自我」專題 討論。台北淡水。
  • 林文源,2005,〈朝向社會紋理的思考〉。新竹:清大社會所。
  • Lin, Wen-yuan, 2004 “Deployment of intentionality: a test of the subjectification of the body in hemodialysis practices.” Biannual Combined Meeting of 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Studies of Technology, Paris. 26-28th, August, 2004. Invited paper.
  • 周平與林文源,2003,〈科技建構、生命政治與生死分界的空性〉,發表於「第四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 林文源,2002,〈由不可能的認識論到理論做為工具:試探使用傅科理論的另一種可能〉,「傅科紀念專題研討會」於台灣文化研究學會「重訪東亞」年會。台中:東海大學。 
  • 李丁讚、林文源與李明璁,2001,〈社會力的轉變:環境抗爭與組織技術的轉變;1985-95〉,發表於 「組織、認同與社會運動行動者:2001社會運動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E)推廣發表

  • 甘偵蓉、林文源、許雅筑、吳沛晴,2024,〈人社課程用生成式AI指令範例:示例合併版〉,2024.4.17version,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
  • 林文源老師,協同許雅筑、林芷婷、王致凱團隊製作,2024,〈跨領域個案研究協作指令集:科技與社會〉,2024.1.17version,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
  • 林文源,2024,〈高等教育的AI公共化〉,爆米花傳播學2024-4-15。
  • 林文源、甘偵蓉、王道維,2023,〈人文社會領域如何利用AI協助教學? 開發人社課程專用的指令集〉,《科學月刊》503期,2023-11-15。
  • 林文源、楊天玉、甘偵蓉、王道維、戴郁真、歐予恩,2023,〈人社課程用生成式AI指令範例:「科技與社會」〉2023.8.31version,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
  • 林文源、王道維,2023,〈淺談A I時代的台灣優勢與發展策略〉,風傳媒2023-02-22。
  • 林文源與李建良,2023,〈朝向人社導向的 AI 探索 – 下篇〉,於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科普網站《科技。人文。涵多路》。
  • 林文源與李建良,2022,〈朝向人社導向的 AI 探索 – 上篇〉,於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科普網站《科技。人文。涵多路》。
  • 林文源監製,2022,《記疫臺灣第一集:口罩背後》、《記疫臺灣第二集:疫正當中》、《記疫臺灣第三集:大疫家園》,風不動影像工場王盈舜導演,視納華仁文化傳播有限公司(CNEX)發行。
  • 林文源,2021,〈記疫:共存社會的備忘錄〉, 《台灣出版與閱讀》, 122-127, 國家圖書館。 
  • 林文源,2020,〈提問旅程:「打造疾病、治理社會」專書寫作計畫的研究緣起分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1卷4期。

  • 林文源與林宗德,2020Podcast對談:重磅閱讀EP.05——《寫給青春世代的STS讀本1&2。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 林文源,2020,〈想像疫情、想像社會:中醫共存邏輯的啟發〉,《報導者》。
  • 林文源,2019,〈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的在地發展與挑戰〉,評鑑雙月刊第80期。
  • 林文源,2018,〈正視在地、順勢而為:建立在地化通識的五種策略〉,《通識在線》74:44-46。
  • 林文源,2015,〈拓展中醫的知識空間〉,《脈的禮讚》序言。康健出版社。
  • 林文源,2015,〈當通識預/遇見二十一世紀:以STS為例〉,《通識在線》59期。
  • 林文源,2015,〈正視知識生產與倫理實作的灰色地帶〉,《文化研究月報》149期。
  • 林文源,2015,〈當通識預/遇見STS〉,《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通訊》2015二月號。
  • 林文源,2015,〈主編的話:拓展中的STS新亮點與知識空間〉,《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通訊》2015一月號。
  • 林文源,2014,〈病患團體的變遷與比較:一點個人心得〉,《透析通訊》。
  • 林文源,2014,〈探索障礙的另類知識空間:一點感想〉,《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通訊》2014 七月號。
  • 林文源,2014,〈視野、理論與田野的漂移歷程〉,《台灣社會學會通訊》80:48-51。
  • 林文源,2014,〈《看不見的行動能力:從行動者網絡到位移理論》研究心得分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5 (3): 51-58。
  • 林文源,2014,〈刨挖未來技術根基的服貿協定:STS的觀點〉,巷仔口社會學(2014,Mar)
  • 林文源,2014,〈再論服貿與醫療〉,STS study List(2014,Apr)
  • 林文源,2014,〈回應服貿與醫療〉,STS study List (2014,Apr)。
  • 林文源,2013,〈何謂需求/障礙:使用者作為方法〉,《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通訊》2013六月號。
  • 林文源,2013,〈序:動靜之間〉,於《微光璀璨:漸凍夢想家袁鵬偉》,周大觀文教基金會。
  • 林文源,2011,〈當前透析醫療場域之潛在問題與期許〉,《透析通訊》。
  • 林文源、陳群典,2010,〈朝向使用者為中心的開發:LED溝通板〉。《中華民國漸凍人協會會刊》。
  • 方俊育、林文源、陳永平與楊谷洋,2010,〈理工大學跨入STS領域經驗談〉。《科技報導》。
  • 林文源、李容慈,2009,〈從STS的關懷到 Eco-City的研發實驗〉。《Eco-City電子報》。
  • 林文源,2008,〈未來病患的力量:當前台灣透析病患團體的幾個可能性〉,《中華民國腎臟病協會月刊》。
  • 林文源,2007,〈透析病患選擇與透析推廣〉,《健保雙月刊》。
  • 林文源,2006,〈病患權力與台灣透析發展〉,《透析通訊》。
  • 林文源,2006,〈政策制訂傾聽腎友意見〉,聯合報。
  • 林文源,2005,〈台灣透析現況與病患的未來〉,《中華民國腎友會刊》。

 

開設課程

  • 科技與社會(通識)
  • 社會文化分析(通識)
  • 醫療與社會(通識)
  • 當代社會理論(人社系)
  • 古典社會學理論(人社系)
  • 社會分析基本著作:當代議題(社會所)
  • 醫療社會學(社會所)
  • 科技與社會導論(社會所)
  • 科技研究導論(社會所)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