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2022.11.07 通識課程學什麼?2022新生領航營演講分享(張繼瑩 / 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於2022年9月7日為大學部新生舉辦了「風城清華人」新生領航營,邀請通識教育中心分享「通識課程學什麼—過來人的回想與發想」。本次營隊由通識教育中心張繼瑩助理教授擔任分享,以下為當天分享的內容。

=====================================================================

各位同學早安,我是張繼瑩,通識教育中心「思想、文明與歷史」領域的老師,大學是念歷史系。很榮幸今天能夠代表通識教育中心來領航營歡迎各位。

新生領航營希望我能夠在此,利用早上的時間,幫助大家認識「通識」。這個任務卻讓我想破頭,到底該跟各位說什麼好呢?回想一下自己是個大一新鮮人的時候,會想聽到台上的人告訴你什麼?多數的新鮮人獲得學校的資訊都是從學長姐口中,傳承著大學的生存之道。從選課方式、社團生活,一直到那些大學生會做的好事與壞事。常常是學長姐講得天花亂墜,學弟妹聽得點頭如搗蒜。

26年前還是新生的我也是如此,當時我曾聽一位學長說:「大學就要多修通識課程,通識課都很好玩。」於是大一的我,在必修課之外,選了好多堂通識課程。大一結束時,父親看著我的成績單,專業科目低空飛過,通識成績沒好到哪去,卻總比專業課程高許多。父親有點挖苦我地說:你真的是念歷史系嗎?我想想也對,念歷史系應該多修一些本科系的專業課程。於是大二上學期,我將所有時間集中在專業課程上。沒想到,努力一學期之後,我差點被二一。當時二一制度很嚴格,一學期二分之一沒過就byebye了。

在等待最後一科關鍵成績時,我開始思考,如果我真的被二一,到底要怎麼辦?這個思考把我從大學的世外桃源,拉回到現實人生中。如果真的被二一,那我可能馬上要去服兵役,退伍後重考,或者直接走入社會工作,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機會站在這裡。

在這個差點被二一的時刻,我問了自己許多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為何我專注於專業科目時,反而沒有獲得想像中的成果。但在通識的世界裡,我好像可以得到不錯的表現?。在此請原諒當時的我,還是用成績高低的表現,在評估自己的學習成效。

後來我發現,在專業科目中我太追求專業性,當時的我,很想成為一個歷史學家,因此將老師說的話奉為圭臬,只努力讀他指定的教科書,也只試著寫出老師想看的答案。可是在通識課裡,我需要面對的是具備多元背景的老師,一起修課的同學也來自四面八方,一群陌生人要一起做報告,讓另一個我不太熟悉的老師來評價,這其實需要花費許多的心力。在圖書館找各種資料,從滿是灰塵的古籍到民國初年的老報紙,接著,拿著這些資料說服小組組員,我找到的資料絕對可以讓我們變成最出色的一組。

回顧這樣的過程,我開始發現這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與態度。我在專業學科中是用input的學習方法,不停讓教授放東西到我的大腦裡。相對地,我在通識課程的學習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output的學習方法。發現問題,然後找尋答案,經過自己的閱讀與消化後,再將自己思考的結果與不同科系的同學分享,然後透過其他同學的回饋,再一次消化,再一次溝通,如此來回,共同推導出我們認為地可能答案。

而且我也逐漸發現,在許多學科開設的通識課中,幾乎都會談到歷史,但是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宗教學談的歷史跟歷史系的歷史有著既相同又不同的觀點。作為一個歷史系的學生,在通識課中我學會怎麼跟其他領域的學者與同學交流歷史這門學問。這讓我認識與反思自己的學科定位,同時也理解其他人怎麼理解歷史。

說也奇怪,想通了這些問題後,我好像變了一個人。我時時都記住大二那年,從通識課程中的領悟。往後研究與教學中,我常會想到當時的感觸。也才逐漸意識到,那時候的體悟,原來就是現代教育中一直推廣的素養教育與跨領域學習。

在清華大學,能夠提供各位完整素養教育與跨領域學習的地方,就是通識中心。在我們的課程設計中,總共有四大向度核心通識課程,包括「思想、文明與歷史」、「生命、自然與科技」、「藝術、文學與創意設計」、「公民、社會與世界」,這些包含了現代公民應有的文化教養與世界觀。除此之外,還有多元選修的通識課。總計每學期,我們都會推出約250門課程。這個數字告訴各位,我們的課不但多,而且絕對足夠。

通識核心向度

在各位畢業之前,4個向度的核心課程,最少都要選修一堂。加上將核心通識與多元選修,修滿20學分,就能完成通識的課程。當然,如果你想多修一點,我們非常歡迎。

由於時代變動的速度飛快,你十八歲的時候,跟我那時快被二一的時代已經大不相同。各位已經是成年人,甚至最近的修憲要讓各位更早參與民主。

但你是否已經準備好迎向這樣的挑戰?

為了讓各位能與變遷快速的世界接軌,通識除了多樣的課程外,學習方式也力求創新。所以我們不只在教室上課,我們也走出教室,沉浸在環境中學習。像是上地質課程,我們就到山裡去採集化石、挖煤炭。上歷史課,我們就到歷史現場去,體驗現在還留存的清朝感、日治感。

我們也強調實踐,像是自己拍一部紀錄片,紀錄人間溫情,揭露社會的陰暗,喚醒人性的關懷。

同時,我們也貼近時事,推出相對應的課程與講座。這兩年我們為疫情所干擾,通識課程集結了各領域的老師,開設了數個微學分的課程,讓同學了解不同學科的人怎麼面對與理解疫情。此外,每學期通識中心都會推出通識座談會與通識人物講座,這些都與時代的脈動緊緊相連,提供各位塑造自我價值觀的開放學習場域。

更重要的是,我們尊重同學的創意與求知慾。在通識中心中,我們開放讓同學自己設計課程,成就以同學為主體的自主學習。舉例來說,在111年度第一學期,我們將有同學以「俄烏戰爭下的國際新情勢」為題,關注正在發生的戰爭與對世界的影響。也有同學設計「實驗影像創作的思辨技術與實踐」,學習影像理論與創作。還有一組同學關懷地方創生與文化永續的議題,設計「文化傳承新可能─北埔導覽創生」,他們不但自己學習,也結合當地國小創造共學的連結。這些同學的努力不僅是知識的學習,同時也實踐了聯合國永續指標SDGs的理想。各位如果有興趣,可以到通識中心網站上看看這些有趣的課程,以及過去的成果。或許不久的將來你也能夠提出屬於自己的自主學習。

清華通識行之有年,各位的學長姐都曾經在通識課中認識自我,激發潛能,並且創造許多驚人的成果。他們的修課感想,一定會讓你對通識有更全面的認識。但在這裡,我更希望各位打開通識課程的課程大綱,探索不同課程所帶來的新世界。

好好規畫這四年的通識課吧。祝福各位的大學生活,能夠在通識課中找到學習的喜悅與生活的趣味。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