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3(下) 林宗德老師—科技與社會:「探討校園內 oloo 車輛分布不均的現象及其背後成因,從空間、時間、行為等角度分析」

 

授課教

林宗德 —科技與社會

作者

陳柏亨、殷振翔、袁翊展、莊智亦、鄭毅

作品名稱

探討校園內 oloo 車輛分布不均的現象及其背後成因,從空間、時間、行為等角度分析

作品類型

團體作品

作品概述

近年來,共享微型交通工具快速興起,清華大學自 2022 年引進 oloo 無樁式共享電動滑板車後,極大地提升了校內通勤的便利性。然而隨著使用者數量增加,校內逐漸出現車輛分布失衡的問題,熱門站點(如化學館、小吃部、工一館)在尖峰時段常無車可借,而冷門站點則長期車輛閒置,導致借車困難、亂停現象頻發與整體使用體驗不佳。由於學生無法直接干預營運決策,本研究以「使用者視角」切入,探討造成車輛分布不均的成因,並嘗試提出在不干預營運政策前提下的可行改善建議。
本研究結合問卷調查、模擬器資料擷取、實地場勘與官方客服訪談,從「使用者行為」、「空間特性」與「營運邏輯」三大面向進行交叉分析。透過高斯函數擬合各站點每日車輛變化趨勢,顯示每日車流受到 2 至 6 個特定活動時段主導,與課程、飲食、交通轉乘等行為強相關;另有超過六成使用者表示以目的地為導向選擇借車站點,且可接受的步行補償距離普遍低於 3 分鐘,加劇了熱門站點的集中效應。
此外,我們發現官方補車機制雖結合系統分析與人工調度,但仍受限於尖峰時段路況與作業資源,無法即時回應高度波動的實際需求。針對上述問題,研究提出三項建議:一、設計熱門站點容量上限,以抑制過度囤車並促進資源分散;二、於高需求區域設置「緩衝站」以縮短鄰近站點間距離,提升使用者接受度;三、導入誘因制度(如點數回饋、遊戲化任務),提升冷門站點吸引力,改善借還分布失衡現象。

教師推薦語

本期末報告由課堂上所討論的系統現象(校園交通即可視為一個系統)出發,針對校園中oloo各站點車輛在特定時段分布不均的現象,透過不同的研究取徑包括實地觀察、問卷調查及流量資料分析,結合組內成員所具備的資訊工程、數學模擬等專長,分析其成因並提出改善建議。本報告以數學分析推估既有資料的趨勢,並結合問卷調查得知使用者的意向,試圖提出在oloo公司的補車機制不足以回應目前缺車問題的情況下可能的解決方案,是跨領域合作解決校內實際問題的優異嘗試。

 

如無法閱讀,請直接開啟pdf檔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