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0(下) 吳光庭老師—藝術經典:戰後(1945)台灣現代建築:「首都中心的威權飛地-中正紀念堂的建築脈絡與空間治理」

 

授課教師

吳光庭 — 藝術經典:戰後(1945)台灣現代建築

作者

張維哲

作品名稱

首都中心的威權飛地-中正紀念堂的建築脈絡與空間治理

作品類型

個人作品

作品概述

台灣社會在數十年的民主化進程後,社會得以反思戒嚴年代與威權體制的意識懲戒與空間規訓,其中,坐落於台北市的中正紀念堂儼然成為轉型風潮下被討論的對象。紀念堂猶如一塊屬於威權時代的飛地(enclave),迥異於車水馬龍的現代都市,紀念堂透過地景設計出一整套縝密且龐大的緬懷空間,在這之下,建築成為了國家得以操弄、規訓、再製權力的場域。威權在其中仍然具有張力,不斷的控制與治理。
本報告發想於近期的中正紀念堂轉型展,以社會學「飛地」概念切入討論中正紀念堂在當代的社會位置和空間治理。接著將紀念堂空間結合吳光庭教授課堂指導之「復古式建築」理論與應用,解釋紀念堂設計與空間所傳遞的中國正統性。最後,筆者更試著找出威權空間的嶄新可能,以市民為出發點,打破過去高度特殊性的飛地空間概念:當威權的邊界被淡化,市民如何近用空間,扭轉並置換過去的威權符碼,將空間的轉譯權從黨國還給人民。

教師推薦語

1. 作者引用人文地理及社會學領域之概念用語「飛地」(enclave) 做為本文基本論述之依據,即貼近作者討論建築評論觀點之妥適性,亦反映作者敏銳的觀察分析能力,對社會科學理論研讀與應用具良好潛力。
2.「復古式」建築之興起於台灣始於1960年代威權戒嚴時期,主要藉其傳統建築形式強調政府在台之文化治理為延續中華文化之道統,以期在政治統治上有別於同一時期發生於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而隨著全球地緣政治環境的改變及1980年代末解嚴所帶來的台灣社會的開放及民主化的改變,中正紀念堂及兩廳院的建築形式因此難以再現於台灣民主社會體制中,成為「復古式」建築系列在台灣的最後一組作品,其空間形式顯與當今社會發展中之市民文化在觀念及實質使用上有所差異,形成作者所謂「高度特殊性的飛地空間概念」。
誠如作者在作品概述中所述: 「當威權的邊界被淡化,市民如何近用空間,扭轉並置換過去的威權符碼,將空間的轉譯權從黨國還給人民。」的空間公共性詮釋,顯現作者於其作品(本文) 所展現之批判性觀點,符合主要推薦標準: 「作品呈現個人創意、自我反思與社會關懷」之主旨精神。
3. 基於前述,故特予極力推薦本文為本學期優秀通識學生作品。

 

如無法閱讀,請直接開啟pdf檔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