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0(下) 羅仕龍、林佳儀老師—京劇新美學—基本功法:「京劇《春草闖堂・巧遇、闖堂》」

 

授課教師

羅仕龍、林佳儀 — 京劇新美學—基本功法

作者

王致凱、李彥熹、陳心昀、劉明芊、王秋今、張莉瑛、楊沛蓉、施  予、莊家維、張筑貽、彭小檀、楊璟珂、黃憶旋、張心婕、張詠恩、鄭胤宏、鄭羽瑄、曾于倫、黃康詒

作品名稱

京劇《春草闖堂・巧遇、闖堂》

作品類型

團體作品

作品概述

京劇《春草闖堂》由范鈞宏與鄒憶青於1962年根據陳仁鑒莆仙戲改編而成。由劉長瑜、寇春華首演。被王安祈教授譽為此生必看之「天下第一喜劇」。
〈巧遇〉為《春草闖堂》第一場戲。故事敘述相國之女李伴月與丫鬟春草上山進香,遇吏部尚書之子吳獨糾纏,幸得義士薛玫庭解危。伴月感激薛公子救助之恩,一時無以相酬。薛玫庭護送伴月、春草主僕下山後,又見吳獨搶奪民女,路見不平,卻一時失手殺死吳獨。為避免牽連他人,遂主動自首。
〈闖堂〉為尚書夫人得知獨子吳獨被殺,悲憤交加,親赴公堂強迫知府胡進讓薛玫庭以命償命。情急之下,聞訊而來的春草謊稱薛玫庭乃相府東床,阻止用刑。官場老手胡進有意攀附相爺,一方面請尚書夫人回府,一方面堅持要前往相府與相國千金確認真偽。春草無以推託,只得隨胡知府前往。
本作品由修課學生集體完成,大部分修課學生過去從未有戲曲欣賞或實作的經驗。在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裡,學生從京劇咬字發音、唱腔頓挫、指法腳步等基礎功夫開始學起,在國光劇團專業京劇演員的指導下,反覆琢磨錘鍊,日起有功,表現優異。期末呈現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巧遇〉、〈聞訊〉,由110-1學期起連續修課兩學期的同學彩扮演出,不足的角色由國光劇團支援;第二部分為〈闖堂〉,由110-2學期修課的同學讀劇演出,展現學生的成長與舞臺能量。國光劇團的專業演員及演奏員,於課堂上費心指導並於演出時支援,除了可以總結學生在全學年課程習得的成果之外,也凸顯本課程的傳統藝術校園傳承目標。

★演員表:
〈巧遇〉(彩扮)
春  草 │ 張莉瑛
李伴月│ 黃康詒
吳  獨 │ 鄭胤宏
薛玫庭│ 林昱慈(國光劇團)
秋  花 │ 黃憶旋
車  夫 │ 鄭羽瑄
張老丈│ 施  予
張玉蓮│ 賴芳宜
四家丁│ 周慎行、黃世苰、潘守和、黃家成(國光劇團)

〈聞訊〉(彩扮)
春  草│ 張莉瑛

〈闖堂〉(讀劇)
胡進/王喜 │ 李彥熹、莊家維、張詠恩
楊夫人│ 王致凱、劉明芊、張筑貽、楊璟珂
薛玫庭│ 張心婕、曾于倫
春  草 │ 陳心昀、王秋今、楊沛蓉、彭小檀

〈行路〉為國光劇團演員示範演出。

教師推薦語

一、從零基礎開始到正式登台演出,積極學習且表現出色
京劇有其嚴謹之表演功法,即使是模仿都深具難度。修課的同學,在國光劇團專業演員的指導下,認真學習京劇《春草闖堂・巧遇、聞訊、闖堂》的唱唸及身段,雖然考量排練時間,〈闖堂〉僅以讀劇呈現,但成果展當天,學生遵守劇場秩序,並且認真排練,第一次搭配鑼鼓,配合不好,還希望再試一次,演出地點在人文社會學院大講堂,國光劇團支援燈光、音響、樂隊等,等同正式演出的劇場配置,觀眾也幾乎滿座,鑼鼓響起,正式開演,同學毫不怯場,全力以赴,坐在觀眾席欣賞的來賓們,不時傳來讚嘆聲:「好可愛唷!」或者因融入劇情而來的笑聲,即使是讀劇,觀眾都被同學們情緒飽滿的演出帶動,非常圓滿,謝幕時贏來熱烈的掌聲,並獲得戴念華副校長、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彭宗平董事、許峻郎執行長、國光劇團張育華團長、王安祈藝術總監及主教老師、貴賓們的高度讚賞!合照時,舞臺上洋溢著興奮與滿足,主教老師不斷稱讚同學們表現精彩,他們的學習過程幾乎從零開始,至有模有樣登台演出,進步快速;同學們演來,唱唸、眼神、做表都有相當水準,能傳達人物個性,頗具風采及舞臺魅力。

二、縱向繼承經典深度,橫向開拓教學廣度,展現大學與社會責任的結合
本課程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獨家贊助,結合國光劇團的專業師資,將戲曲實作落實到研究型大學的通識教育之中,堪稱國內創舉。藉由通識中心、中文系與華文所的教學與人力資源整合,本課程不但縱向繼承經典藝術,且橫向開拓通識課程教學的可能性。大學、實務界與企業的三方的共同努力,具體呈現在學生優秀的學習表現上,足為本校與全國院校之楷模。

三、結合「清華3.0」發展目標,以通識課為載體,培育新一代清華學子

本課程符合「清華3.0」的校務發展目標,基於「養國子之道,乃教之以六藝」的精神,通過現代詮釋的禮樂射御書數,使學生對未來世界有更大的承擔,通古今之變,識天人之際。「京劇新美學」課程將傳統藝術融入現代化教學模式,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促進不同學科的修課學生交流,發揮各自所長並相互合作,建立團隊精神。期末呈現結合理論與實務,讓同學們不但得以認識藝術之精粹,並且在彼此的激盪之中建立起更豐富多元的人文關懷與知識能力。修課學生在課程告一段落之後,仍持續參與相關藝術表演、藝文欣賞等活動,並與授課老師和同學們保持聯繫,在臉書社團常有互動。本課程的成效,不僅侷限於上課期間,更深入浸潤學生的生活,使人文藝術成為內在的陶冶,展現清華通識課程的成效。

 

 

如無法閱讀,請直接點此連結。

瀏覽數: